古朝鮮陶瓷中,如果說高麗時代(918 ~ 1392年)的青色是最重要的詞匯,那麼,在其后李氏朝鮮時代(1392 ~ 1910年),白色就是最受歡迎的顏色。
在中國,唐宋瓷器尚青,高麗時代同樣尚青,元代以后,當景德鎮成為世界瓷器產業的中心,白色的高嶺土瓷器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明代各朝帝王都非常重視白釉瓷器的生產,占據了御用器物的絕大多數。
月亮罐,朝鮮王朝(公元1392-1910)
這一期,我們來聊聊被譽為古朝鮮人們心中的「白月光」——白釉月亮罐/白瓷大壺,為何會在拍賣場上「天價」頻出。
2023紐約蘇富比亞洲藝術周
只有一件拍品的專場
——白釉朝鮮月亮罐
這件有磕還有沖的朝鮮王朝白釉月亮罐,高44厘米,是現存最大的月亮壺之一,與韓國及其他世界各地博物館中的藏品相媲美。
雖然有磕還有沖,但并不妨礙它拍出2600萬的高價。
|一個重要的白釉月亮罐,朝鮮王朝|
17世紀末/18世紀初
H 45.2cmD 45.4cm
紐約蘇富比秋拍 2023.9.19 9:00am
成交價:USD 3,569,000
約RMB 2600萬
本品寬與高齊平,極其稀有,形似一輪滿月。釉面無過多裝飾,恬靜優美;釉色變化豐富,生動活潑。月亮壺本為古代朝鮮王室及中央官府使用的器皿之一,現已經超越了地理和文化的界限,成為現代最具標志性和影響力的藝術品之一,在韓國陶瓷史、現代陶藝發展及全球藝術史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以中國明清官窯瓷器的標準來看這件大瓷罐,形狀不對稱且顯歪斜、小圈足使得重心有欠平穩、修胚不夠工整、釉質不純粹,肯定會被中國瓷器鑒賞家認為是窯廢品或殘品;
但也正因為這些不完美的特質,它所散發出來的高雅氣,而被一些茶人與西方當代設計師所喜愛。
白釉月亮罐為什麼這麼貴?
「月亮罐」是17世紀晚期~18世紀朝鮮的傳統白色瓷器,一直延續到朝鮮李氏王朝的后期(1392-1910)。
月亮罐這個名字來源于它的形狀和乳白色的釉,形似一輪皎潔的滿月,透著微妙的光芒,寧靜深邃,頗有一份獨特韻味。
白瓷壺 李朝 18世紀
大英博物館
十七/十八世紀李朝大月亮罐,存世的數量非常少,除了大英博物館這件外,還有韓國國家博物館里館藏三件、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等,公和私人收藏應該不會超出二十件流傳于世。
月亮罐,李朝(17世紀)韓國國家博物館藏
月亮罐,李朝(17世紀)韓國國家博物館藏
白瓷壺 李朝 18世紀后期
現藏于大都會博物館
今年3月21日的紐約佳士得「日本及韓國藝術」專場中就拍出了一只類似的18世紀朝鮮王朝月亮罐,最終以456萬美元(折合成人民幣也就是3137萬元)成交。
| 18世紀朝鮮王朝月亮罐 |
2023年3月21日紐約佳士得
成交價:456萬美金/3137萬人民幣
在18世紀精致的白瓷取代青瓷,被朝鮮半島居民所鐘愛。這種新的白色瓷器有禮有節的特點同儒家思想和諧相融。
瓷罐表面潔白如雪不甚規則的造型塑造了它柔和的輪廓。
在當時流行的自省自察思想意識的影響下,這類陶瓷被稱作獨特的朝鮮半島形式和表現的經典范例。
白釉月亮罐的形制/紋樣/色調
月亮罐對朝鮮有著特別的意義,這類罐集中制作于17世紀中晚期至18世紀中期,用于存放大米、醬油或酒,有時也用作花器。
是朝鮮最具代表性的陶瓷之一,白瓷的制作也貫穿了整個朝鮮時期。
白瓷壺 李朝 18世紀早期
現藏于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形制:形歸于至純、至簡。渴望安穩于大地生活卻又不得的寧靜之姿態,寬厚的肩,高大的腰身配著不成比例的小圈足。
紋樣:以身邊的花鳥,以及具有特色的自然風情為題材。大部分不過是將一朵花、一只鳥等單純的造型以率性的筆觸描繪出來。
色調:李朝的白瓷常顯露淡淡的水色,或被粉白包裹,又可見沉靜的灰白。
(備注: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