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積安:和初戀結婚,為母親守靈3天,成名后不嫌棄山東老家人
2023/10/04

ADVERTISEMENT

除了個子高,31年前在舞台上的那句「伙計」,讓很多觀眾對魏積安的深刻印象。

1991年的舞台舞台,魏積安除了表演小品《鄉音》,

陳佩斯和朱時茂合演的小品《警察與小偷》里的大個子,也是魏積安客串的。

當年七八億人的收視率,一夜之間讓魏積安爆紅。

而在第一次登上舞台之前,

魏積安不但拿到了戲劇界的梅花獎,

還憑借電影《天邊有一簇圣火》,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相比舞台上的小品爆紅,魏積安更喜歡自己的話劇演員身份。

多年后他在一次采訪中更是坦言,你們就別把我當成演小品的。

魏積安是典型的山東大漢,

1956年出生于山東龍口的他,成年后的個頭有一米八三。

雖然出生在一個農家,但是魏積安打小就愛看戲和電影。

童年時代的娛樂活動雖然不豐富,但無論是村里打谷場上的劇團,

還是收音機里的戲曲,他都愛看愛聽。

上學后,他成了班里的文藝骨干。

山東快書、扭秧歌、唱戲,他樣樣能來。

那個年代流行樣板戲,魏積安常常跟著收音機里學。

漸漸地,在學校的文藝表演中,就數他模仿和表演得最為精彩。

關鍵是只要他登台表演,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怯場。

正是這份天賦和愛好,為他接下來參軍埋下了伏筆。

1974年,新疆軍區的文工團來到龍口招兵。

彼時的魏積安已經在當地的藝校里就讀了。

他不知道什麼是話劇,對于演戲也是一知半解,

不過,個頭高、形象好,再加上有表演功底,

魏積安立刻就被招兵的主考看上了。

就這樣,他離開家鄉,奔赴千里之外的新疆。

剛到部隊的時候,還發生了一件趣事。

ADVERTISEMENT

部隊領導第一次看到他,一時不知道該怎麼稱呼。

喊他小魏吧,他這個頭比自己高多了。

喊他老魏吧,年齡上又不合適。

思來想去后,領導喊了他一聲「大魏」。

于是從那之后,大魏這稱呼就跟隨了他幾十年。

另外一件讓魏積安作難的事情,是自己的口音。

過去在老家,魏積安一直說的是膠東土話。

如今一下子要改口說普通話,他學起來的難度很大。

由于口音一下子變不了,之后的演出中,他只能飾演配角。

等到口音糾正得差不多了,過去流行的樣板戲被束之高閣。

他此前的特長沒了,在接下來相關的演出中,也只是接演很多不溫不火的角色。

可以說,從18歲到28歲,是魏積安在事業發展上的彷徨期。

1983年,休假的魏積安離開新疆到全國各地去轉悠。

整整45天的時間,他大江南北跑了不少地方。

他想要離開新疆,到更廣闊的天地去尋找更多的機會。

不過單位見的不少,想讓自己過去的不一定喜歡。

而想過去的地方卻不一定能去得了。

這次「出游」不久,魏積安被調到了南京軍區的前線話劇團。

正是在這期間,魏積安結識了董貞瓊。

董貞瓊是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的老師。

兩個人認識不久,大魏就開始戀愛了。

來到內地后,在事業發展上魏積安可是大開眼界的。

很多業界的前輩名家給了他不少指導,

為他接下來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魏積安在前線話劇團待的時間并不長。

1985年,因為話劇《無聲嘹亮》的演出,

他被借調到了北京的總政話劇團。

雖然魏積安在劇中只飾演群眾演員,台詞也只有短短的三句。

但正是這三句話,讓他後來從南京來到了北京。

ADVERTISEMENT

劇本中原先的台詞是,

「聽著,我們的連長,他不能走。」

排演的時候,魏積安卻覺得這三句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為了加重感情,他把台詞改成了四個字。

「軍長——連長——」

正式演出的時候,當他的台詞說出來,

台下的觀眾不禁拍手叫絕。

就這樣,第二次演出的時候,

總政話劇團給他的請調報告都寫好了。

兩個月后,魏積安正式調入了總政話劇團。

隨后,他又考入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的戲劇專業進修。

因此多年后魏積安一直說,自己是半路出家去讀書的。

1987年,魏積安寫了一個課堂表演作業《書香門第》。

在學校演出后,大家認為都不錯。

于是在第二年,魏積安又帶著這個作品,

參加了當年的喜劇小品電視大賽。

接下來,編劇還有表演,魏積安都得了一等獎。

舞台節目組之后便點名讓他參加。

這個作品,就是後來觀眾在舞台中看到的小品《鄉音》。

節目排演的時候,魏積安向導演提議用他家鄉常用的「伙計」來稱呼對方。

導演同意了,而「伙計」這個詞,也隨之名揚天下。

魏積安從來沒想到,自己之前演了這麼多的話劇,

一句「伙計」居然火了。

從那之后,魏積安又多次登上舞台的舞台。

雖然台詞中已經沒伙計了,可觀眾無論在哪里看到他,都會喊他一聲伙計。

不管是束手無措還是意外,這個正宗演話劇的演員,

卻是憑借小品開始漸漸被大眾所熟知的。

只要是走在大街上被大家伙認出來,沒有說不喊他伙計的。

可是小品演多了,魏積安卻漸漸有些膩味了。

他一直想做回自己的老本行,原因就在于那段時間里小品太流行了。

演員的出鏡率很高,什麼作品都會出現在舞台上。

ADVERTISEMENT

時間一長他開始有些懷疑,以后還能演正戲嗎?

所幸年齡漸漸變大,魏積安就有些釋然了。

無論是小品還是話劇,他覺得不再是沖突和矛盾。

他既可以在話劇中飾演悲劇角色,也能在小品里去逗觀眾笑。

有一段時間,魏積安還一度想在影視劇作品中去嘗試反派。

他倒覺得,相比于那些其貌不揚的壞人形象,

自己這種看上去面容憨厚的人,如果演起壞人來,肯定有不一樣的氣質。

在藝術上能不停地思考和嘗試,皆因魏積安有一個穩定的后方。

他的妻子董貞瓊就是自己的初戀。

沒有緋聞,更不會有其他的情感糾纏,

生活中的兩個人可謂非常的默契。

董貞瓊雖然每天也很忙碌,不過卻很體貼丈夫魏積安。

在早年演出較多的時候,丈夫的一切她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兩個人的感情一直保持得很好。

從新疆到南京,之后終于在北京落腳。

當魏積安在北京的家穩定下來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母親接了過來。

老人家一輩子沒出過遠門,來到北京可算是見了世面。

剛到城里的第二天,魏積安和妻子就陪著母親,

逛遍了京城幾大知名的地標景點。

魏積安是想讓母親來城里長住的,但是游玩過之后,母親說要回家。

她一輩子呆慣了農村,一下子住到樓里后一點也不習慣。

魏積安剛開始還想勸勸,但母親就是不肯留下。

沒辦法,母親住了一段后,他只好又把老人家送回了龍口。

母親這一走,他的心里一下又變得空落落的。

那時候他特意在老家給母親裝了一部電話,

每隔兩三天,魏積安必定會給母親打電話。

縱然由于電話打的太頻繁,每次都和母親沒什麼話可說,但這電話他還是要打。

除了打電話,單位里的人都知道他還有一個「毛病」——戀家。

這件事郭達最清楚。

魏積安和郭達都在總政話劇團工作。

郭達發現,平日里只要沒什麼演出,魏積安肯定又沒在家。

你打電話問他在哪兒,不是在龍口,就是在回龍口的路上。

每年回家的次數太頻繁,到後來連母親都厭煩了。

回家最多的是1998年。

那一年魏積安的母親身體不太好,他在北京也時時擔心。

于是乎在一年的時間里,他先后回家11次。

這下子不但在村里,就是在周圍的村莊,魏積安都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孝子。

母親故去的那一年,正是年底舞台彩排最忙碌的時候。

老人家先是生了一場大病,而后就躺倒起不來了。

此時的魏積安,排練任務非常的繁重。

即便如此,他還是在排練的間歇,先后4次回家照看母親。

就在最后很關鍵的一次彩排中,魏積安接到了家里的電話。

這次的彩排,直接關系之后能不能登上舞台。

身邊的同事都詢問他的意見。

魏積安流著眼淚說,不上舞台明年還可以再爭取,娘可只有一個。

魏積安又懷著悲傷的心情匆匆忙忙趕回了家里。

此時的母親還有唯一的一個心愿,

就是希望能在年三十的晚上,看到兒子在舞台上的演出。

只是可惜,老人家最終沒有捱過大年三十。

母親去世后,魏積安按照老家的習俗守靈三天。

之后處理完母親的喪事,他才返回了北京。

2006年,魏積安榮獲演藝圈十大孝子稱號。

除了對母親孝順,身邊的同事還知道,魏積安是個絕對的熱心腸。

自己在北京,老家的來人就把他那里當成了「辦事處」。

凡是去北京的老家人,幾乎都會找他幫忙。

魏積安也是來者不拒,只要有人來就熱情接待。

一來二去,家鄉的人幾乎什麼事情都找他了。

孩子考大學,找魏積安了解北京的學校。

有想要當兵的,找他詢問。

有看病的,讓他幫忙聯系醫院。

甚至來北京旅游沒啥事,也會找到他敘敘舊。

于是乎,早些年只要在北京沒外出,魏積安的瑣事應該是單位里最多的那一個。

生活中的魏積安,按照老同事郭達當年的爆料,魏積安這家伙不敢吃辣椒。

北方人一般都口重,可魏積安卻辣眼辣椒。

有一次他們去重慶演出,一行的其他人都很高興。

畢竟到了山城,可以吃到最正宗的火鍋了。

不過魏積安卻是吃得呲牙咧嘴。

頭一天大家去,他礙于面子也勉強跟著去了。

等到第二天還有人去,魏積安說什麼都不去。

用他自己的話形容,那東西吃完了腦仁兒都疼!

在郭達眼里,魏積安還是單位里拿獎最多的那一個。

從梅花獎到文華獎,從金獅獎到白玉蘭獎,

戲劇界的幾大重量級的獎項,魏積安幾乎一個都沒落下來過。

而且,他從18歲一穿軍裝就是幾十年,

還在2005年,魏積安就已是正師級別的文藝干部了。

很多軍隊文藝團體里的人,早早便脫了軍裝回歸地方。

不過魏積安很早就說過,他這身軍裝,要一直穿到退休。

在部隊的文工團,每年的下基層慰問演出少說也有幾十場。

有不少演員不想忍受這種不掙錢的寂寞,早早就離開了。

魏積安卻覺得,穿上軍裝首先是軍人,

軍人首要的就是服從任務聽指揮。

如今的魏積安已經66歲。

8月11日,他剛被邀請主演微電影《用一生去愛》。

這是一部以山東寧津一個餐館老闆,

給環衛工人免費提供早餐為背景的故事。

作為山東人,熱情的魏積安再一次當仁不讓了。

這個早年曾經說過沒有業余愛好的人,

一直把自己的演藝事業當作愛好并持續至今。

文|二十二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刪除

責任編輯: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