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小時候明明很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之后和父母之間發生的爭吵越來越多了」
當你因為這句話久久不能釋懷時,說明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早已經千瘡百孔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大多數都是我們一直在忽略精神發育
小姨的兒子鑫鑫,今年上大二了
中秋節那天,大家都滿懷歡喜地期待團聚
小姨卻滿臉不悅,問及原因后才知道
原來,鑫鑫放假后就直接跟同學去成都的泰安古鎮旅游了
這件事讓小姨很生氣
她覺得「過節就該和自己家人在一起團聚,跟同學跑出去玩,這算什麼」
越說越激動時,剛好鑫鑫打來過節的問候視訊
看著全家團聚唯獨兒子不在身邊,小姨原本關心的話語立馬變成抱怨
她說:「人家養兒子是防老、依靠,我看我就養了一個白眼狼,和同學一起出去旅游就那麼重要嗎」
這句話瞬間讓氣氛變得冷場
停頓幾秒后,視訊那一邊的鑫鑫壓著怒火說:「你要是這樣講話,那這天就沒法聊了」
小姨不以為然,她甚至還賭氣說:「反正以后也指望不上你」
毫無疑問,聊天不愉快的盡頭就是結束交流
當鑫鑫毫不客氣地掛斷視訊后,小姨還愣在原地喃喃自語:「怎麼都不知道多聊一會」
明明很想跟孩子多聊一會、說一些開心話題,可話到嘴邊總是會口是心非
最后,不知覺間惹得大家不愉快不說,也讓原本還算和諧的關系變得針鋒相對
很明顯,當一個父母跟個孩子一樣,遇到問題只顧自己抱怨、發脾氣,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也不給自己機會去多了解孩子時
那麼,這個父母的精神上基本就停止發育了
而一個父母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好,那對孩子又何談教育、和價值影響呢
所以,孩子長大后容易跟父母發生爭吵、關系不協調了,我們就需要讓自己的精神「生長」起來,別讓它停止發育了
01
「精神發育」
是為了跟得上孩子的時代
經常聽到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后就成了一個「白眼狼」
甚至有些家長還用卑微、小心翼翼、渾身長滿刺、軟硬不吃、油鹽不進等詞語形容
其實,孩子長大后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形容詞,主要是我們的孩子已經從以前的小小人兒,長成了有自己主見、認知的獨立人兒
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事事報備、或依賴父母,頂嘴就是捍衛自身權利的第一步
一旦你發現孩子某個年齡段,突然變得敏感、暴躁或者把父母拒之門外,那作為家長就要及時做好自己和孩子的精神管理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家庭里的所有成年人都鉚足勁地希望改變孩子,那這個家庭就是一個處于還沒有清醒的萌味狀態
那,什麼樣的家庭才是相對于比較清醒的呢
毫無疑問,「孩子的到來是為了帶動成長」這句話,才是一個家庭的真正覺醒
在家庭教育里,我們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目的,也是在能覺醒的基礎上,再跟得上孩子的時代
讀初二的14歲女孩兒玲玲
媽媽就把她形容成「定時炸彈」,隨時都能引爆、鬧得家里雞犬不寧
在這互動極少的親子關系里,媽媽一直不明白,她不知道女兒為什麼總是會反感自己,也理解不了為什麼一說話就爭吵,一爭吵就離家出走
其實,教育的根本就是在于日常溝通的效率如何,從玲玲和她母親的日常相處來看,就能找到蛛絲馬跡
像平時在家里面,但凡是玲玲沒有看書、寫作業,媽媽就開始抱怨「一天就知道玩,不好好學習,看你以后怎麼辦」
一番激將下來,原本是希望孩子可以聽進去苦口婆心的嘮叨
可「激將」下的管束,卻讓人覺得密不透風,同樣的話聽多了會心生厭煩,甚至還坐立難安地想要逃離父母的掌控
特別是媽媽的催促和嘮叨,讓玲玲總是覺得莫名的焦躁與厭倦
情緒失控下就跟媽媽頂嘴說「那你呢,還不是抱著手機不放,整天就知道說我的不是」
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家長和孩子之間是存在認知偏差的
孩子有一丁點兒錯的時候,家長就認為:「必須要改變,否則很難優秀起來」
而家長呢,往往是比較剛性的,他們會覺得「我三十多歲的人了,要改變什麼?」
于是,當家長習慣了對孩子俯視看待時,你就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優點
等到哪一天孩子突然長大了,他們有了自己的主見、頂嘴的底氣時,你就發現自己完全跟不上孩子的時代,也無法融入孩子的世界
所以,「精神發育」是為了跟得上孩子的時代,也是一個家庭的真正覺醒
當父母看到孩子看書時跟著看書,寫作業時跟著練字,不懂就問時也跟著虛心求學,志同道合的兩個人自然就把關系越走越近了
02
精神管理
是需要不斷調整養育方式
「成長發育」和「情緒發育」一樣,對孩子的成長影響至關重要
不同的是「成長發育」是屬于肉眼可見的對比
而情緒發育呢,就像是一個隱藏的親子權力爭奪,如果我們不讓自己的情緒及時調解,就很容易因為一件小事而陷入無休止的內耗制造
正在上三年級的女兒,前幾天讓我經歷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母女大戰」
中秋節那天,家里來了很多小朋友,幾個孩子在一起也幾乎玩得忘了形
他們從沙發跳到地上,再從地上跳躍到床上,還有幾個用力摔門、關門,那一聲接著一聲的「哐當」音聽著簡直是心驚膽戰
于是,我提醒女兒「小心點關門,別把其他小朋友的手給壓著了」
結果,女兒生氣地關上房門,然后進屋寫了一個紙條貼在房門上
仔細一看,紙條上內容寫的是:閑雜人等,請勿進入
再後來,房門被反鎖了,你怎麼喊不開門,怎麼敲門也不理人
自從被女兒關在門外后,我也漸漸明白一個道理:管理好孩子就需要不斷調整方法
就像女兒和同伴在一起玩時,他們是不希望被打擾,被控制,甚至被批評的
打擾控制會讓孩子失去自由,而當眾批評又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擊
所以,教育孩子需要調整方式、更需要注重場合,你在孩子需要面子的時候給足他們尊重,那孩子接下來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尊重你
經歷中秋節那天的驚心動魄一幕后,慢慢就有了經驗
特別是到了第二、第三天,又是一群小伙伴在一起上躥下跳時,我一改往日的批評嘮叨,對著幾個小朋友說:
「你們那麼活潑,家里恐怕不夠施展了吧,要不請你去游樂場嗨皮一天」
齊刷刷的「我同意」、「好呀」,瞬間讓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們變得乖巧齊心
等到了晚上從游樂場回家的路上,女兒還非常開心地對我說「謝謝你媽媽,今天我玩得很開心」
僅此一句話,就讓我意識到:解決問題需要先了解孩子的需求
精神管理也是一樣,當你覺得自己情緒失控、內心無法平靜時,就要多結合實際情況而調整養育方式了
如果孩子貪玩的時間是假期、地點又是跟好朋友在一起,那就要給足孩子的場面自尊
如果孩子是因為不想學習貪玩,那該立規矩的時候就要讓孩子先做分內之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