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歷史往往源于偉大的人物。中國歷史上一段綿延百年的康乾盛世,就是靠兩代英明君主的接力而成功開創。
康熙大帝開國創業,乾隆大帝繼往開來,一代又一代將大清推向鼎盛。其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康熙識才而傳位乾隆的決定。
這段跨越一代的君臣傳奇,因一位明君的慧眼,一位神童的超俗才干,而成就不世盛事。當年康熙驚愛神童的動人故事,至今仍令人感慨,值得細細回味。
1711年,一個命運普通的孩子出生在遙遠的熱河(今承德)。他名叫弘歷,是康熙帝第四子允禩的次子,其生母僅是宮中的一名格格。
按照慣例,像弘歷這般出身的皇孫,幾乎沒有機會見到皇祖父。因為在康熙的許多子嗣中,弘歷的父親允禩并不出眾。
允禩的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允禩本人也沒有太多政治上或軍事上的建樹。可以說,在康熙眾多兒子中,允禩的光環是最弱的。所以作為他的兒子弘歷,要進宮覲見皇祖父,本是難上加難。
但機緣巧合之下,11歲的弘歷還是走進了康熙的視線。1721年春,康熙在圓明園避暑。這個時候,弘歷的父親允禩突發奇想,向康熙要求將兩個從未謀面的皇孫帶去見皇祖父。
對允禩來說,這個想法簡直是瘋狂。因為按照慣例,皇子的地位高低會直接影響子嗣的待遇。像允禩這個康熙看重程度較低的兒子,要求見皇祖父簡直是癡人說夢。
但出人意料的是,康熙欣然允諾了。或許是因為牽掛子嗣,或許也看在允禩畢竟是自己的兒子的分上,康熙答應讓兩兄弟入宮覲見。于是,11歲的弘歷和弟弟弘晝來到了圓明園。
一道精心設計的「試煉」在等著兩兄弟。康熙讓弘歷即席背誦課讀的經書,并對弘歷的態度和言談舉止細細品評。這次「測試」對弘歷來說無疑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展示才華和學識,對一個剛剛11歲的孩子來說壓力可想而知。
但是弘歷并沒有退縮。他不慌不忙,字字珠璣,將課讀的《愛蓮說》從頭背到尾,分毫不差。康熙聽后極為驚訝,忍不住放下了手中的茶杯。
一個出身微賤的孩子,竟然展現出如此非凡的天賦和氣質,讓康熙刮目相看。神童初露鋒芒,一場跨越一代的傳奇,就此開啟。
弘歷的出色表現贏得了康熙的喜愛。一年后,康熙再次約見弘歷時,弘歷更是進一步打動了這位睿智的萬歲爺。
身為君主,康熙見多識廣,自然明白這不是偶然。他意識到,弘歷必定受到了極致的良好教育,才能在那麼年幼時就展現出非同尋常的才華。而這種教育的提供者,除了弘歷的生父允禩外再無他人。
允禩在其他諸多皇子中并不出眾,但他卻獨辟蹊徑,將心血全部傾注到了兒子弘歷的教育上。他找來最優秀的教師,約束弘歷勤奮學習,將一切優質的資源都給了這個兒子。終于,弘歷在眾皇孫中脫穎而出,令康熙刮目相看。
康熙看中了弘歷這個最出色的皇孫,試圖通過自己的悉心栽培,使他成為大清盛世的最佳繼承人。因為身為君主,康熙見多識廣,自然明白這不是偶然。他意識到,弘歷必定受到了極致的良好教育,才能在那麼年幼時就展現出非同尋常的才華。
而這種教育的提供者,除了弘歷的生父允禩外再無他人。
允禩在其他諸多皇子中并不出眾,但他卻獨辟蹊徑,將心血全部傾注到了兒子弘歷的教育上。他找來最優秀的教師,約束弘歷勤奮學習,將一切優質的資源都給了這個兒子。終于,弘歷在眾皇孫中脫穎而出,令康熙刮目相看。
于是,康熙決定親自撫養這個幼子。不僅親自教導,還命人將圓明園最美麗宜人的景點鏤月開云賜給弘歷居住。這片美麗的宮苑,原本是康熙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他破例將它賜給一個幼小的孩子,足見其寵愛有加。
從此,弘歷與康熙形影不離。馬術、詩書、辦公、習武,所有康熙喜愛的事物,都成了弘歷的啟蒙老師。康熙的用心良苦,不僅是對后代的栽培,也是一種遠見。
他意識到,大清王朝正當盛世,卻也潛藏著穩固基業的隱憂——皇子眾多導致的儲君之爭。那麼,何以竟全?唯有早早選拔一個賢能者,親自教導,扶持他穩坐龍位。
于是,康熙看中了弘歷這個最出色的皇孫,試圖通過自己的悉心栽培,使他成為大清盛世的最佳繼承人。
一個出生在王宮最普通兒子的弘歷,就這樣一步步走進了天子的視線,并成為康熙最寵愛的孫兒。異福不淺,機緣難得。
隨后的種種跡象也證實,康熙對弘歷的寵愛和期許已經超越常情。康熙不僅將弘歷接到身邊撫養,還經常帶弘歷出宮游玩以培養感情。比如游獵等活動,康熙都會優先帶上弘歷。
有一次,13歲的弘歷隨康熙狩獵,連續射中五只獵物,康熙欣喜異常,不僅夸獎弘歷獵藝超群,更親自賞賜價值連城的黃馬褂。黃馬褂,是只有皇帝才能配戴的服飾,代表著天子的權力。康熙破例將這樣的服飾賜給一個幼小的孩子,可見真誠的寵愛之情。
弘歷也自小非常孝順康熙,稚齡時就能誦讀四書五經,溫潤恭儉有禮。有一次,康熙手持熱茶不慎碰倒,弘歷眼疾手快將茶接住,不讓康熙燙傷,獲得康熙稱贊。
又一次,康熙手書字跡不小心滴污,弘歷悄悄取來雪白絹帕擦拭,生怕驚擾到皇祖父,讓康熙非常欣賞他的細心體貼。
種種跡象表明,康熙已將弘歷視為心中最理想的繼承人。即使弘歷的父親允禩并無出眾之處,但康熙寧愿違反父子順序,也要將江山交給這個最稱職的皇孫。
神童獲寵的背后,是康熙對大清王朝千秋基業的深切牽掛。面對群雄環伺的九子奪嫡,康熙眼光如炬,深知只有最賢能的繼承人才能穩固大清盛世。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