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義人》吳廉的小娘喜愛刺繡,一手梅花更是繡得無人能及,吳廉小時候,便常常跑到偏殿去看小娘繡梅花。
後來,吳廉開始跟小娘學習刺繡,他覺得開在枝頭的梅花太過艷俗,便獨獨鐘愛落梅。直到二刷《九義人》這部劇,我才想明白,其實這個時候吳廉的心態,就已經為他將來的所做所為埋下了伏筆。
開辦煙雨繡樓后,吳廉讓嬤嬤特意準備了一塊很大的繡布,專門繡落梅。他把那些被他糟踐過的女子名字繡在一朵朵落梅里,在他看來,每一朵落梅,都有其獨特的姿態。
《九義人》吳廉刺繡的事被他的父親知道后,父親大發雷霆,不僅燒掉了他所有的繡品,還逼死了教他刺繡的小娘。
吳廉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發誓再也不回吳家。他在外面靠刺繡為生,也搏出了一番名氣。娶了章榕兒后,因為章榕兒婚前失貞,他從此在煙雨繡樓廣招學徒,把主意打到了那一個個慕名而來的繡女身上。
很多人不明白,吳廉小時候依戀小娘,父親逼死小娘,他應該恨的是父親才對,為什麼卻恨起了繡樓那些無辜的女孩子。
其實這跟吳廉的成長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古代,人們是極重孝道的。「百善孝為先」,「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些思想在人們的心里早已根深蒂固。吳廉的父親以讀書人自居,自然更重視這些傳統思想的傳承。
吳廉的父母常常爭吵,父親是個鳳凰男,利用了母親又看不起母親,母親不守婦道,帶著他掩人耳目去跟情人私會,這樣的家庭環境是吳廉深惡痛絕的。
但傳統觀念不容許他表達對父母的怨恨,他只能把這份恨藏在心底,甚至轉移到他人身上。
小娘是生存在吳家的一股清流,在吳廉看來,她就像是那出塵不染的梅花一樣,令人賞心悅目。
只可惜,這麼好的女子,卻嫁給了他的父親,又整日被冷落在偏殿刺繡,傲立枝頭的梅花遇上了他父親這樣的男人,才變成了落梅,這就是吳廉「落梅情節」的由來。
但對吳廉來說,落梅更具一種別樣的美。
吳廉被判流放后,在獄中,他眼前浮現出小娘的身影,小娘告訴他,以后不要再繡梅花了,于是,吳廉吞針自盡。
為什麼吳廉在臨終前,最后想到的是小娘和梅花?他對小娘到底是怎樣一種感情?
當初在吳家的時候,吳廉從自己父母那里感受不到溫暖和關愛,他便時常跑到小娘居住的偏殿,小娘對他,也像對待自己孩子那般疼愛關心。
這原本就是簡單的家人之間的關系,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照料。可當時吳廉的心態,早已在畸形的原生家庭中得到了扭曲,再加上他正是十三四歲情竇初開又非常懵懂的年紀,他對小娘的依戀,也就難免超出了對長輩的依戀。
後來小娘死了,吳廉的這份感情也就更加無處安放。他為小娘覺得惋惜,但這份惋惜不僅僅是指小娘的死,還暗藏了對父親的恨,他恨父親占有并摧毀了這麼好的一個女子。
事實上,吳廉還有一種藏在內心不敢正視的想法,那就是,害死小娘的人是他自己。倘若不是他央求小娘教他刺繡,小娘就不會死,他明知道自己的父親是那樣一個人,卻還是要跟小娘學習刺繡,這才是吳廉不敢面對和承認的。
人在做錯事的時候,怪別人總是要比怪自己容易得多。吳廉非常清楚小娘為何而死,但他卻不想把這份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他只是在為小娘嫁給了父親這樣的男人惋惜。
他潛意識里對父親的恨也就更多了。
但本質上,他越恨父親,也就意味著他越恨自己。
自從小娘離世后,落梅也就成了吳廉心中別具意義又無可替代的存在了。這個世上再也沒有小娘,這成了吳廉心中最大的遺憾。
跟章榕兒成親,發現章榕兒婚前失貞,這讓吳廉心中曾經因小娘對父親產生的恨意再次被激發出來,這個時候,他的恨已經放大到了痛恨所有像父親一樣毀壞美好的男人。
可傳統觀念依然不允許他痛恨自己的父親,而他扭曲的三觀也做不到讓他正視自己的情緒,他再一次,把對小娘的依戀和惋惜,轉化成了喪心病狂的放縱和報復,他左右不了那些比他強大的男人們,也就把這種恨意轉化到了比他更弱小的繡女們身上。
他把那些繡女,繡成了一朵朵落梅,他是想從她們身上,找到小娘的影子。但小娘在他心里是無可替代的,她們誰都不是那個故去的小娘。所以他的欲壑便永遠填不滿,他不停地傷害著一個又一個無辜的女子。
《九義人》吳廉最終活成了自己最痛恨的樣子,他臨終前那句:「小娘,他們都說廉兒錯了。」其實不是在跟小娘說,而是在跟自己說。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是錯的,他是在用自己的錯,懲罰那個毀了他心中美好的父親和原生家庭。
毫不夸張地說,吳廉是一個被原生家庭毀掉的男人。只是這個家庭毀掉的不僅僅是他個人,還有那些無辜受害的女子。
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探訪過很多少年犯,她發現那些孩子們當中普遍都有一個比較扭曲的原生家庭。可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以及對社會的影響有多深遠。
但愿《九義人》這部劇,能夠引起我們更多的警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