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室來了一位媽媽,剛坐下不久就崩潰大哭著說:不到半年,我一手把聰明孩子「催」笨了,現在我的孩子學習一塌糊涂,我快抑郁了。
原來,這位媽媽家的孩子今年上一年級,幼兒園快畢業時媽媽就開始焦慮,因為孩子非常聰明,什麼事情一點就透,就是做事非常慢,為了讓孩子提前適應小學節奏和生活,媽媽每天跟在孩子屁股后面不停催催催,希望借由自己的催促讓孩子變得「快」起來。
然而讓媽媽傷心和失望的是,自己越催孩子越慢,現在上了小學,非但沒有改掉磨蹭的壞毛病,反而變得越來越「笨」,老師在學校講的知識聽不懂,回來做作業超級慢,一點作業能做一個小時,做完還這錯那錯。
媽媽傷心地說,我真的想不明白,原本聰明伶俐的孩子,為什麼變得這麼笨了?
提起孩子磨蹭這件事,仿佛全天下孩子都能做到統一,真正做到了既「千姿百態」,又「萬眾歸一」,有一個家長曾經這樣形容自己的心情:看著孩子做事,我的心里就像有一萬只貓在抓,一件我一分鐘能干完的事,他能干十分鐘,一點都不急,好像還樂在其中。
還有家長說:每當孩子磨蹭,自己的身體就會出現「奇妙」的變化,比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腎上腺素、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濃度會迅速升高,嗓子也開始癢癢,忍不住提高嗓門想吼孩子,肢體反應也開始加快,忍不住想動手打孩子。
事實上,更多時候家長越催,越改變不了孩子磨蹭的毛病,反而被孩子的磨蹭給打敗了,變成了躺平和佛系。
那麼,為什麼孩子普遍磨蹭呢?
1:家長預期過高。
台灣作家張文亮曾在《牽著蝸牛去散步》中,這樣寫到:「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著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因為他還只是一只「小蝸牛」啊!
「為何穿鞋子這麼久?這麼簡單還做這麼慢?五秒鐘就能做完的事,你十分鐘還做不完?你太磨蹭了。
」
這樣的喋喋不休,是不是我們生活場景中常說的話?
我們總是以自身能力來預判時間,主觀認為孩子做不到,一定是因為他磨蹭,可我們忽視了,他還是一只「小蝸牛」。
2:孩子遇到了解決不了的事情。
孩子做事情不專注,不是發呆,就是走神;寫作業時,玩一會橡皮,賞一會風景;吃飯時,咬一會筷子,擺弄一下盤子......
一副「任它時間嘩嘩走,我自巋然不動」的架勢,很多家長將這歸因為磨蹭。
這樣的現象背后,往往是因為孩子遇到了「爬不過去」的山坡,求助得到的,不是鄙夷「你怎麼什麼都不會」就是直接否定「不想吃這個吃什麼」。
我們固執地忽略孩子的感受,不在意孩子遇到的困難,堅定地認為孩子就應該聰明伶俐,孩子就應該不挑食,我們甚至盼望孩子應該是個有血有肉的機器。
我們忘了,雨水汪起的小小水潭,對于「小蝸牛」而言,是望不到邊界的汪洋大海。
3:無底線的增添孩子的工作量。
家長們一邊抵制「996」工作制,一邊「997」地督促著自己的孩子。單方面為孩子擺下眾多任務,做完這件事還有那件事,爬過這座山還有那座山,好不容易加油努力地爬到了,家長立刻新立山頭。
「再彈會兒琴吧、再讀會書吧、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間吧!」一道道圣旨頒布下來,絲毫沒有回絕的余地。
小小的身體,灌注洪荒之力也填不滿家長欲望的無底洞,好像爬的越快,活兒就越多,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只會有更多的事情,數不清的事情,那為什麼要快呢?
孩子們在家長的「不懈」努力下,越來越磨嘰、磨蹭、拖拉。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更好的陪護孩子成長,杜絕磨嘰呢?
首先,停止對孩子的催促。
腦科學家林成之曾研究表明:「快點」是培育聰明大腦與培養專注力的禁語。
我們都知道,0-6歲是孩子大腦高速發展期,7-12歲是孩子大腦發育關鍵期,12歲之前孩子大腦里有無數神經元在建立鏈接,無數的突觸在生成,無數的信息要傳輸給大腦。
正如開頭說的那位媽媽,她不停催促孩子,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是:我要趕緊把手里的事情做完。
此時孩子的大腦資源就會被切斷,轉而去迎合家長做大人想要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去思考和探索,養成做事情不動大腦的習慣,當孩子大腦向上成長空間被窄化,孩子的智力分化就開始了。
大人的催促不僅亂了孩子的節奏,還干擾了孩子的專注,讓孩子變得只講速度不講質量,不愿意動腦思考,所以「催促使孩子變笨」一點都不夸張。
其次,重視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一起翻越困難大山。
這要求家長學會管理情緒,為孩子提供穩定的情緒輸出,營造舒適的氛圍,提供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使得孩子敢于開口溝通,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便于我們剖析出問題的根源。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跟孩子一起積極面對困難,共同解決,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導致孩子與自己越來越遠,越來越磨蹭,甚至越來越叛逆。
任何一件在成人眼里的「小事」,對孩兒而言可能都是「天大」的事,我們應該做的是幫助。
最后,為孩子樹立時間觀念。
正向輸出時間概念,將「你能不能快點?」的催促類話語,換成「時針到8,我們就要出發嘍,你加油」這樣的鼓勵性語言,模糊的時間感,用清晰的鐘表指針表達出來,更容易讓孩子認識時間,樹立時間觀念。
同樣的,若孩子在合適的時間內沒有完成,也要提出明確的懲罰,但不要忘記鼓勵:「因為你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今天必須扣減一本故事書了,相信明天你一定可以獲得兩本故事書。」
每個孩子磨嘰的表象下,都有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根源。而每個問題的根源,都值得父母認真對待。
每個孩子成長歷程下,也都有父母嘔心的付出。那麼,你是否還記得為人父母的初衷呢?我們的愛應該成為孩子的鎧甲,而不是裹挾著「愛」的外衣,刺向他們的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