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要有出息,智慧是硬本事,社交是軟實力。
社交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
當你發現自己越來越沒有出息的時候,第一時間要看自己能力是否足夠,然后看身邊的人,到底是幫你,還是成為了累贅。
有了求發展的智慧,還有脫群、合群的自由,命運才會真正好起來。
01
在低層次的群,做什麼都礙手礙腳。
劉伯溫在《郁離子》中寫過一個故事。
熹華山上有一種鳥,叫紺羽鵲,羽毛特別好看,類似于鳳凰,發出的聲音,也很動聽。
紺羽鵲長大之后,飛起來,聲音響徹云霄,激蕩洞穴并震動了山巖。樹林也跟著它發出了濤聲。
令人驚訝的是,動物們看到紺羽鵲,驚恐起來。
森林里的驁鳥,怕這只紺羽鵲奪走自己的霸主地位,就去西王母那里告狀:「這紺羽鵲的叫聲奇異,不吉祥。」
西王母聞言,派人驅趕紺羽鵲,導致其羽毛脫落,奄奄一息。
年輕時的劉伯溫,不也和紺羽鵲一樣,努力讀書,考上了進士,但是元朝進入了民不聊生、戰火不斷的階段。他一直都不被重用。
在青田做官的時候,他揭發身邊的官員,欺壓百姓,貪圖金錢,反而被一大群官員圍攻,不得不辭職退隱。
若不是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可能他的一輩子,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想起《百家講壇》里的一個問題:如果一只鶴站在一群雞當中,是鶴比較難受,還是那群雞比較難受?
大家都覺得,鶴立雞群,是好事呀,證明自己很優秀呀。
可是,可趙玉平老師卻說:「一只鶴,如果非要去跟雞合群,那麼最終的結果只有兩個:要麼被雞群逼死,要麼被雞群同化。」
老師的回答,就是雞群定律。
當一個人很優秀的時候,卻混在低層次的群里,并沒有什麼優越感,只是會被人嫉妒,然后有各種碾壓。
你以為自己很厲害,但是一拳難敵四手。四面受敵的樣子,注定會讓你失敗,不逃之夭夭的話,生命都會受到威脅。
在雞的群體里,仙鶴是有罪的——你有本事,你就是大家的敵人;你長得好看,就是大家公認的丑角。
可見,很多人沒有出息,不是真都沒有智慧,而是有智慧卻沒有辦法發揮出來。
類似的情況有很多:南宋的辛棄疾,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場,能夠火中取栗,但是他并沒有收復故土的機會,被一群議和派,耽誤了一輩子;岳飛,遇到了秦檜的團體,也是以卵擊石罷了。
撼動一塊石頭,一座大山,都容易,要撼動一個群體,難于上青天。你越使勁,越沒有出息。
02
去高層次的群,才能乘勢而上。
三國時的魯肅,一直勤勤懇懇地經營家庭,累積了兩個大糧庫。
平時,他樂善好施,努力讀書,在本地很有名氣。
作為諸侯之一的袁術,讓魯肅做東城縣令。
魯肅為官一段時間,就辭職了,去投奔周瑜。
袁術派人攔住魯肅。
魯肅毅然離開了,頭也不回。大家都覺得好笑,因為當年的周瑜,僅僅是一個縣令而已。
事實證明,魯肅的選擇的對的,周瑜有沖天之志,和孫策、孫權都是哥們,屬于江東團隊。
當孫權 崛起之后,魯肅提出了「江東對」,為孫權建立東吳打下基礎。
赤壁之戰后,魯肅建議把荊州借給劉備,孫權也同意了。同時,諸葛亮、劉備對魯肅,刮目相看,促進了孫劉聯盟。
周瑜過世時,說:「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魯肅過世時,諸葛亮奔襲千里,特意來悼念。
魯肅過世多年后,孫權對大臣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于事勢矣。」
人若有出息,那就勢必見證了一句話:「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周圍的人,都托舉你,你也為周圍的人出一把力,經過幾次互動,大家都會出類拔萃。
正所謂,強者人抬人,弱者人踩人。
人要有出息,就得學會更換群體,千萬不要追求什麼「鶴立雞群」。
其一,學會觀察,看看周圍的人,是處于什麼層次。若是大家的層次,比你低很多,你就保持低調,別冒尖,避免被踩。
其二,不動聲色地離開低層次的群體,若是群體強留你,也要勇敢地轉身。想一想,這樣的群體,得罪了,也沒有關系。
其三,去靠近高層次的群體,學會幫助人,也接受大家的幫助。形成良性互動。
其四,如果沒有合適的群體,那就學會一個人獨來獨往。你只要灼灼放光,也會吸引一些人,主動和你合作共事。
人,只要去了合適的群體,就是借力使力,也有了推動自己平台。
千萬不要和一群低層次的「雞」,糾纏不清。
也不要讓自己固定在某個群體。人生在發展,就要堅持「一上一上又一上」。
03
在生活中,很多人說:「我沒有遇到伯樂;我是沒有機會了;我命該如此......」
這些 悲觀的情緒,都是錯誤的,也是你身邊的群體帶來的。
身邊的人都積極向上,你也會努力跟上;身邊的人都混日子,你也會無所事事。
不要盲目相信「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道理,跟著鳳尾,你才會飛得更高。
很多時候,人沒有本事,是因為外力干擾太大,負能量太重。能夠擺脫外力,找一個群體,激發你的內生動力,諸事可成。
從今往后,跟對著,走對路,做對事。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