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中葉,正值明朝氣數將盡之時,一位叫李自成的男子,憑借義軍之名,起兵反叛,最終推翻了明朝,奪去皇位,自立為帝。
然而好景不長,李自成的「大順」王朝,僅僅存在了42天便土崩瓦解。明明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李自成卻在短短42天內,四次錯失良機,最終導致自己的江山,就這樣轟然倒塌。
生于一個小小驛站的李自成,本是個捕快,可因為失職,被開除公職,落魄歸家。為了生計,李自成欠下巨債,卻無力償還,竟被惡霸當地縣令枉判死罪。
在親友的搭救下,李自成僥幸于劫難逃生,然而妻子在此時出軌,李自成一怒之下將其殺害。兩樁懸案縈繞,李自成只得離家出走,投奔軍隊,與侄子一同當兵報效。
入伍后的李自成,苦于軍餉絕發,生計難維,于是發動兵變,殺害參將和縣令。自此,他正式棄暗投明,走上反叛之道。起初,李自成的起事并不順利,數次被官軍擊潰,只得四處游蕩,東躲西藏。
他曾在河南被明軍圍困,險些全軍覆沒。
萬幸之間,后金軍隊突然南下襲擾,迫使明軍調兵應對,這才為李自成留了一線生機。李自成趁機突圍成功,和手下部眾逃進了一處峽谷,想脫離明軍的追擊。誰知這峽谷四面絕壁,出口又被官兵堵死,似乎已經絕無生路。
李自成絕地反擊,利用詭計詐降明軍,趁其不備突襲守軍,才得以脫困。此后,他只能繼續游蕩,時隱時現。
直到1638年,后金入關,明將孫傳庭等人被調往東北應戰,這才為李自成創造了機會。他迅速發展壯大軍隊,號召農民起義,積蓄力量。
1641年,李自成攻克洛陽,將福王朱常洵殺害,分食其肉,以示對皇室的蔑視和痛恨。一年后,他又占領開封,徹底控制了中原腹地。
與此同時,明朝節節敗退,已命在旦夕。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三月,他圍攻北京,面對愁眉不展的崇禎皇帝。經過短暫談判后,李自成強攻北京城,崇禎在絕望中自縊,246年的大明王朝至此覆滅。
當年,李自成起兵時還只是個無名小卒,幾番陰差陽錯,逃亡求生,竟然逆襲登基,一統華夏。此時此刻,他似乎觸手可及,便能重現洪武之豐功偉績。站在高高的寶座上,李自成心中驕傲與喜悅。他手握兵權,功高震主,這輩子的夢想與抱負都已經達成。
一個下層出身的窮苦子弟,竟能如此飛黃騰達,除了自己,誰能想象得到?望著面前朝臣們恭敬的臉,李自成洋洋得意,自己便是這個天下的主宰者,一個言出法隨的帝王。這一切美夢成真的時刻,似乎就是他等待已久的輝煌歸來。
然而好景不長,李自成在短短42天內,犯下了四大錯誤,使大順帝國就此瓦解。
錯誤一,賊心不改。李自成本是草莽出身,混跡軍旅多年,養成了搶掠的惡習。奪權之后,他貪圖女色,搜刮民財,收繳嬪妃,霸占宅第。手下將士們見狀,也紛紛展開大規模搜括,所到之處無不抄家燒殺。
平民百姓無論貧富貴賤,家中稍有積蓄,就會被以莫須有罪名枉判,只為斂財充軍。
李自成甚至制造刑具,嚴刑拷打舊臣,企圖搜刮更多資金。一時間,京城治安混亂,李自成及其軍隊徹底暴露了土匪本色,引發了百姓的強烈不滿。
奪權之初,李自成還曾下令軍隊不得擾民。但很快,他就耐不住寂寞,開始搜刮擄掠。李自成貪圖享樂,沉迷美色,從未想過自己應以百姓為重。他只一心想著如何獲取更多金銀財寶,獲取更多嬪妃佳麗。
李自成將貴族宅據為己有,前朝美貌嬪妃一一收入后宮。他甚至不再滿足于此,還要折磨拷打投降官員,想讓其交出更多財物。李自成用各種刑具威脅舊臣,逼問家產的去向。一旦不滿意答案,鞭刑棍打便接踵而至。李自成絲毫沒有作為皇帝的心胸與氣度,淪落為一個掠奪者與殘暴之徒。
錯誤二,缺乏能力。李自成的起事,說到底是借助明末亂世,機緣巧合得逞。他沒有真正的治國能力,也無心建設。奪權之后,李自成沉迷于權力尋歡,絲毫不顧百姓疾苦。他的口號是「均田免賦」,然而入京后卻大肆搜刮民間財富,國庫空虛,軍餉無著。
手下軍隊為所欲為,京城已是人間煉獄。李自成應當穩定軍心,安撫百姓,收買人心,奠定帝業。但他放任部下為非作歹,自己則貪圖享樂,絲毫不理朝政。如此操守,又豈能讓大順長治久安?
與明初的開國之主相比,李自成完全沒有治國的遠見和魄力。他不懂得怎樣運用人財物力,不懂得怎樣穩定軍心民心。
李自成整日沉迷酒色,思政事。他完全依賴掠奪來維持軍費開支,卻絲毫不考慮百姓疾苦,和國家的根基。軍隊為所欲為,百姓憂,而他置若罔聞。李自成缺乏皇者的心胸和視野,更沒有實際的治國才能。一個昏庸懦弱、目光短淺之人,又如何能長治久安?
錯誤三,失去民心。李自成軍隊在京城的所作所為,讓百姓對他們徹底失望。本以為大順會讓生活好轉,哪知道軍隊比明軍更為貪婪殘暴。
招安的官員也未得到委任重用,反被嚴刑拷打,牢獄之災。百姓和官員都認識到,李自成不過是另類盜匪,決非明君。如果不盡快除掉他,只會使生活更加水深火熱。
如此民心所向,李自成注定難以穩固統治。
起初,百姓們還抱有幻想,以為農民出身的李自成能夠減輕稅收,改善民生。可真正掌權后,李自成卻比明朝官員還要貪婪昏庸。他不但搜刮掠奪,還任由軍隊在京城為所欲為,百姓苦不堪言。
朝中官員也未得到重用,反被嚴刑拷打勒索。
百姓和官僚終于認清了李自成的真面目,意識到自己已經陷入更艱難困苦的境地。民心漸漸離棄,憤怒與怨聲也在悄然醞釀。李自成明明可以通過寬政來穩定局勢,卻一錯再錯,最終失去了人心。
錯誤四,缺乏遠略。李自成入京后沉迷享樂,絲毫沒有考慮到明朝殘余勢力和北方強敵滿清的威脅。他沒有盡快拉攏重臣,無視了手握重兵的吳三桂。
反而擄掠吳三桂的家小,激怒了這位明末名將。吳三桂于是假意投降,暗中協調多爾袞率兵圍攻北京。李自成對敵情一無所知,直到吳三桂叛變,引清兵入關。此時想拉攏吳三桂已為時太遲,大勢已去。
作為一個剛剛奪得江山的新王朝,李自成應當考慮如何穩定局勢,團結疆場重臣。但他完全沉浸在得勝的喜悅中,忘記了還存在各種威脅。
李自成不但無法拉攏重臣,反而招惹敵人。他的戰略眼光短淺,既不懂軍事,也不懂政治。李自成完全低估了敵人的實力,更沒有考慮到百姓的支持已喪失殆盡。
他自以為穩操勝券,哪知天意弄人,大勢已去。當吳三桂的大軍來襲時,李自成倉皇失措,可救亡圖存已經為時太晚。
李自成在北京的42天統治,殘暴的手段和昏庸的作為,徹底毀掉了百姓對他的期待。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任一個政權也無法違背。
我們似乎無需為李自成的失敗而感到惋惜,因為這個奪權者既沒有作為皇帝的胸懷與魄力,也沒有讓百姓幸福的能力與意愿。歷史并不會憐憫失敗者,而是推崇那些有作為有擔當之人。或許,李自成注定就是歷史長河中一個悲情的過客,他的失敗,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