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狀元,我們腦海里先想到的往往是頂天立地的才華,考中的一生一次的機緣巧合。然而,一個不經意的問題,也能成就或摧毀一個狀元的一生。
明末清初的秦大士,就是在一次殿試中機智地處理了皇帝的提問,從而開啟了他傳奇的仕途。他的應對之道,足以成為我們人生的一面鏡鑒。
問祖上,秦大士機智應對昭示忠心
當乾隆大殿下,皇帝親口問起他是否奸臣秦檜的后人時,這位南京籍的進士秦大士內心是極度惶恐的。一時間,他腦海里閃過千萬種可能,最終穩住心神,斟酌用詞回復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宋高宗是昏君,用的是奸臣;而您是明君,用的自然是忠臣。」
幾句話說來輕巧,可這其中卻蘊含了秦大士對自己身份定位的深思熟慮,更彰顯出他機智聰敏而又老練圓滑的應對之道。
當皇帝的問題脫口而出的時候,秦大士整個人都是懵的,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通過層層考試拔得頭籌,本以為能夠順利取得狀元頭名,哪知道在這關鍵時刻,皇帝會突然問出這個讓人猝不及防的問題。
一瞬間,秦大士的大腦有些發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心慌,甚至有些手足無措。作為一個讀書人,他自然知道秦檜這個人背負著多麼惡劣的名聲,是被千古萬代人唾棄的大奸大惡之人。
他隱隱約約也知道,自己應該是秦檜的后人,所以一直對自己的身世保密,生怕被人知道后遭到歧視。沒想到,竟然在這樣重要的時刻,這個秘密被皇上發現并揭露了出來。
秦大士心中又驚又怕,他明白,皇帝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關系到自己一生的前途和命運。他必須慎重對答,如果答錯了,說不定會被皇上斥責,甚至會被剝奪狀元資格。
這對自己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簡直就是在劫難逃。秦大士深吸一口氣,定神想了想,決定老實回答皇上,因為在皇帝面前說謊,后果可能更加嚴重。
秦大士小心翼翼地看著皇帝的反應,生怕皇上震怒。可皇上并沒有責備他,反而淡定地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秦大士稍微放下心來,見皇上沒有為難自己,趕緊繼續說道:「陛下英明,秦檜之惡行微臣鮮明辨別。一朝天子一朝臣,宋高宗昏庸無能,所以用了奸臣。而陛下圣明,必然重用忠良之士。我雖是秦檜后人,但定會竭誠盡忠效力國家。」
乾隆聽后大悅,覺得秦大士志存高遠,并不被自己祖先所局限。
果然,一個人的品行不應該以先人的行為來推斷。若自己重用秦大士,正可昭示天下,皇上用人唯才是舉,而不是盲目偏見。當下便決定錄取秦大士為該科狀元。
得知皇上重視自己的才學而非門第后,秦大士激動難抑,對皇上表示十二萬分的感激。從此,他下定決心報效國家,一生只為皇上和百姓盡心盡力。
拜相后,秦大士先后擔任翰林院修撰、會試主考官等職,并曾受皇上之託輔導皇子讀書。他深得皇帝信任,為官廉潔奉公,且提拔授業多的士子,獲得朝野稱頌。
當秦大士得知自己真的可以擔任狀元后,內心的喜悅和激動幾乎要沖破胸膛。他再三向皇上表示感激,發誓一定會竭盡全力助皇上治理國家,絕不辜負皇上知遇之恩。
擔任狀元后,秦大士如愿以償地進入翰林院任職。他勤勉學習,認真履行職責,很快就掌握了修史的技藝。乾隆皇帝見他工作努力,能力出眾,便委派他負責修編國史,以記載大清的發展歷史。
秦大士對此感到無比榮耀,他日夜鉆研典籍,精心編撰,確保國史記載詳實準確。
三年后,乾隆皇帝讓秦大士出任會試主考官,負責對會試考生進行考核。秦大士公正無私,嚴格規范地進行考試。他根據考生的真實水平進行評判,沒有任何舞弊行為。
許多考生都對秦大士的作風贊不絕口,感謝他給予公平公正的待遇。在他的考試下,涌現出一大批政治人才,為大清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秦大士四十歲那年,皇上突然讓秦大士輔導皇子讀書。起初,秦大士有些忐忑,擔心皇子難以駕馭。但他還是鼓起勇氣,努力讓皇子學好讀書寫作。
他耐心細致地傳授皇子知識,并以身作則給皇子做好榜樣。最終,在他的悉心教導下,皇子書法進步神速,儒學造詣也日益增長。皇上對此非常滿意,多次嘉獎秦大士的教學功底。
父親去世后,他辭官回鄉守孝,服喪三年,無比悲痛。喪期滿,雖有要員力勸其復出,秦大士還是決意歸隱田園,不再應征出仕。
晚年的秦大士過著閑云野鶴的生活,與詩人們唱和作畫,頗有文人雅士之風。一次,他與袁枚等人游玩杭州西湖,途經岳飛墓時,有人揶揄要他對秦檜銅像所跪之處題詞。
秦大士尷尬難堪,袁枚見狀,上聯道:「人與宋后羞名檜。」秦大士沉吟片刻,下聯寫道:「我到墳前愧姓秦。」兩句對仗,將自己和奸臣祖先明確區分開來,展現他高尚正直的為人。
當年殿試一問一答,成就了秦大士仕途。他的應對之道,既展現出對皇上無限忠誠,又將自己與奸臣祖先劃清界限
為皇上留下了選擇他的空間,可謂高明。在多事之秋的官場生涯里,秦大士也時刻牢記皇上知遇之恩,始終以忠良自持,從未背離初心。
雖為奸臣后裔,他卻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是個正直寬厚、仁義遵守的君子。正如他在西湖所題,我們不應被前事所困,而要活在當下,以品行詮釋自己。
秦大士的人生,展示了一個人際交往中的智慧與涵養,也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人生智慧。
秦大士的一生,展現了如何在應對的藝術中彰顯品德和智慧。他機智地處理皇帝的詢問,將自己與奸臣祖先區分開來;忠心報國,努力充實才學以 報知遇之恩;父喪期間守孝無私,最終歸隱田園,淡泊名利。
他的人生充滿傳奇色彩,也給人以啟迪——我們不應被先人所限,而要堅守本心,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秦大士的故事,值得每一個人細細品讀,感悟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