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一個「三國盡歸司馬懿」的典故。
魏蜀吳三國爭雄逐鹿了上百年,拼得你死我活,最后卻讓不起眼的司馬懿得到了天下。
有人說,是司馬懿靠著長壽,把同一時代中他輔佐過的、對抗過的能人都熬死了,才得以翻身。
但這并不全面,也不止于此。
司馬懿60歲時才得到重用,在之前的幾十年里,他穩住自己,打磨本領,靜待時機。
被重用后,他更加沉心靜氣,做事非常努力,但又不逞強求功。
直到72歲,司馬懿瞅準時機,發動「高平陵政變」,一舉終結了三國并奠基下大晉。
了解司馬懿的故事,我恍然頓悟:
原來,好的人生都不急于求成,也不怕大器晚成。
因為所謂的逆襲,都是有備而來,而成功,也不過是厚積薄發的結果。
與其急于去要結果,不如慢慢精湛過程,給過程時間,也給時間耐心,時間總會給你最好的答案。
曾經有人問魯豫:
「你做節目十幾年,采訪過無數成功人士,你覺得他們身上最可貴的是什麼?」
魯豫平靜地回答:「不著急。所有的光環,都是日積月累中的厚積薄發。
」
的確,成功從來不會一蹴而成,而是在持續積累中,綿綿用力才能久久為功。
我的一位朋友,名牌大學畢業后,順利進入世界五百強企業。
剛入職,他迫不及待地抒發雄心大志:「要用一年時間進入中層,再用兩年時間晉升高層。」
但現實是,主管派給他做的都是打雜工作:發快遞,送標書,做會議記錄,看基礎材料。
朋友很不滿意,認為自己被埋沒,他急切地想找機會展示自己。
終于等來一個月一次的總經理會議,在給總經理倒水的間隙,他忍不住毛遂自薦,希望被公司重用。
而總經理不緊不慢地問了他一些基礎材料的問題,他支支吾吾,答得并不流暢。
總經理笑著說道:
「任何想干大事的人,都會先踏實做好每一件小事。年輕人,你很聰明,但是要慢慢來,不要著急。」
朋友聽后很羞愧,但也被點醒了。
真正聰明的人,都不會著急將自己的目光僅僅放在眼皮底下,而是從長遠的角度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
正如稻盛和夫在《干法》一書中寫道:
「所謂人生,歸根到底,就是‘一瞬間、一瞬間持續的積累’,如此而已。」
不管多麼偉大的理想,都要靠一步一個腳印,孜孜不倦地、持續地努力才能實現。
任何微小的堅持加之持續累積的力量,方能守正出奇,將平凡變成非凡。
作家劉同從小有文學夢想,大學就寫出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說,但沒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他很著急想被看見,就想出了自造流量的歪辦法,但白做無用功。
經過了一段焦灼的時光后,劉同終于認清現實,想寫好就先扎扎實實地下苦功夫。
最終,他用了13年時間,堅持寫了800多萬字,才憑借《誰的青春不迷茫》制勝穩贏。
他說:「你要忍受十幾年不被認可的日子,寫上幾百萬字,如果你還沒有放棄,可能它就會回報你。」
沒有日積月累的持續用力,哪里有厚積薄發的一鳴驚人。
不要焦急,一步一步來,給自己時間,也給自己耐心,不為最先也不恥最后。
即使過程很慢,可能會落后或失敗,但馳而不息,慢而有恒,終達到你所向的目標。
心理學上有個「瓦達倫效應」,瓦達倫走過無數次鋼索,從未出錯失利。
但在73歲的最后一次謝幕表演中,他卻離奇地從幾十米的鋼索繩上掉下來,意外身亡。
事后他的妻子回應說:
「這一次他太想成功了,表演之前他一直自言自語‘這是我職業生涯中最后一次表演,它對我很重要,我一定不能失敗。’」
而正是這種過度緊張的情緒和患得患失的心態,導致了他的失敗。
當一個人急切想做成某件事時,他的注意力反而不是專注于目標,而是會被焦慮情緒操控。
越焦慮就越容易急功近利,而越急功近利就越容易偏離本心,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反倒不如靜下心來,穩住心緒,方能摒棄雜亂,沉重應對萬難。
曾國藩初入京城,在官場沉浮,經常有浮躁之氣。
他便向理學大師唐鑒請教,唐鑒開出的藥方是一個「靜」字:
「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總是要靜。」
聽后,曾國藩醍醐灌頂,于是每天都修習靜坐功夫。
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也從靜中獲得。
再遇到重大事情時,他不再急躁草率行事,而是點香靜坐,經三思后再拿主意。
後來他做湘軍統帥,帶兵打仗,更是以靜字自制。
尤其在軍事艱難、生死攸關時,曾國藩都會獨自到靜室中,瞑目靜坐一會兒,先讓自己靜下心來,待心明神定了,再做出正確決策。
正如他所了悟到的:「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
人只有靜下來,心思才能清明,思考才能深刻精微,處理事情便能從容不迫、省心省力。
若非做到了泰然處之、穩中求進,怎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唯有不著急,才能冷靜應對,不被突發的事件沖昏頭腦,也才能撥開眼前表象,利于快速找到解決方法。
正如古人警言:
「凡遇事須安詳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冷靜安詳,為處事第一要法。
」
遇事緊張慌亂,就難成大事,因為缺了「靜」和「安詳」的智慧。
然,每遇大事必有靜氣,靜則神明,疑難冰釋。
若習得「靜」之智慧,世事皆可撥開迷霧、迎刃而解,人生方能得穩妥,得順當,得喜樂。
國學大師齊善鴻曾說:
「著急是人生命中最錯誤的程序,不要著急,因為任何事物都有規律,著急也沒什麼用。小事不用著急,大事不能著急。」
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要合乎規律,循序漸進地去生長,不急不躁地去經歷。
當然,如果你想要一個好結果,必然要在過程中強準備,蓄力量,耐心等待時機成熟。
春秋時期,楚莊王繼位,前三年,他一心沉迷花天酒地,無心處理朝政,并立下牌令不允許任何人勸諫。
當政三年間,他沒有任何作為,朝廷百官都視他為昏君,紛紛為楚國前途擔憂。
大夫伍舉看到天下爭霸形勢對楚國很不利,心急如焚地跑到朝中覲見楚莊王,但他也不敢直說,就絞盡腦汁地給楚王出了一道猜謎:
「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
楚莊王笑語:「此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何必著急?」
隨后幾天,又有多位大臣冒死勸諫:「大王啊,您再不管理朝政,楚國甚危矣!」
這時楚莊王發現時機成熟,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朝中大臣也早已了如指掌。
半個月后,他便大刀闊斧整頓朝綱,廢舊令,頒新令,誅殺庸臣,重用忠臣,全面勵精圖治。
一年后,他又親自帶兵征戰齊、晉、宋國,最終問鼎中原,稱霸天下。
楚莊王看似荒誕的三年,其實是蟄伏的三年:
三年不飛,是在積蓄力量,豐滿羽翼;三年不動,是在運籌帷幄,決定志向;三年不鳴,是在觀察動向,謀劃策略。
松浦彌太朗的《慢慢變富》里有這樣一句話:
「‘等待’是一切的基本功,也是一種重要的人生態度。我們應該將‘等待’二字銘記于心。一個‘等不了’的人絕不可能取得成功。」
不必著急忙慌的想著快速去贏,而是從容鎮定地慢慢來,要能等得起,就會等得到。
學會等待最為了不起,在那過程中耐得住煎熬、經得起考驗、也才配得上預期的成功。
好的人生是埋下種子,精心養護,靜待花開。
畢淑敏在《星光下的靈魂》一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凡是自然的東西,都是緩慢的。
太陽一點點升起,一點點落下;花一朵朵開,一瓣瓣地落下;稻谷成熟,都慢得很啊。」
不著急,慢慢來,花不逢時不會開,果不成熟不能摘。
緩慢而有恒,才是對自然規律最好的順應,也是對時間和過程最好的回應。
人生漫漫,不必急于只爭朝夕,堅持到最后才是真的贏。
愿你我不著急,慢慢來,不慌不忙地把日子過得細水流長。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