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劉知遠趁遼太宗耶律德光暴斃,中原無主之際,采用部將郭威之謀,在自己的根據地太原起兵,建立后漢王朝,并打出驅逐契丹、恢復中原的旗號。一時間,天下歸附者云集,劉知遠順利攻取洛陽和汴州(今開封),成為中原新的主人。劉知遠稱帝時,已經53歲,加上長年的征戰,劉知遠的身體不是很好。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十一日,就在劉知遠稱帝后的第二年,劉知遠苦心培養的接班人、長子魏王劉承訓病逝。遭此打擊,劉知遠一病不起,自知命不久矣的劉知遠,只得臨時冊立自己的次子、年僅17歲的劉承祐為繼承人。由于劉承祐沒有軍政經驗,劉知遠遂指定自己最信任的四位大臣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郭威為托孤大臣,是為四大臣輔政。安排好這一切后,劉知遠于正月二十七日去世,時年54歲。
劉承祐上位時只有17歲,又沒有自己的班底,更沒有征戰經驗,在軍中沒有絲毫威望,于是后漢的朝政大權全部掌握在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郭威四大輔政大臣手里,劉承祐大權旁落,淪為四大臣的傀儡。有時候,劉承祐在朝堂上發言,會被四大臣直接忽略甚至打斷,劉承祐想冊立自己喜歡的妃子為皇后,也被四大臣否決,搞的劉承祐很沒面子。
時間一長,劉承祐開始對這些輔政大臣越看越不順眼,再加上自己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哪里受得了被權臣所左右的日子。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這一年劉承祐正好20歲,最是暴脾氣的時候,在沒有絲毫預兆下,劉承祐在宮內處死了宰相蘇逢吉,而后派人將王章和史弘肇及其黨羽、家人全部誅殺,劉知遠留下來的四大臣瞬間去其三,其效率之高無出其右者。
結果了史弘肇、王章、蘇逢吉后,郭威就成了最后的輔政大臣。當時郭威正在魏州(今河北大名西)平叛,手中握有重兵,并未參與后漢中央朝廷的政治斗爭。如果劉承祐及時派人安撫郭威,畢竟郭威全家都在汴州,那樣的話,劉承祐的奪權行動就成功了,那他就是五代版的「擒鰲拜」了。可惜劉承祐終究不是康熙,也許是之前受了郭威的委屈,也許是殺紅了眼,劉承祐決定要對郭威下死手。
按說下死手就下死手,可是劉承祐畢竟是道行不高,居然只是派一個使者到郭威軍中準備處決郭威,結果可想而知,郭威豈能坐以待斃,直接就在魏州起兵反叛。消息傳到汴州,劉承祐沒有第一時間組織平叛,而是將郭威留在城內的所有家人全部處死,包括襁褓中的嬰兒,直接導致郭威斷子絕孫。郭威聞訊后大怒,遂率軍攻入汴州,劉承祐在出逃途中被殺,年僅20歲,謚號曰隱帝,后漢王朝也隨著覆滅,享國4年,是五代最短命的王朝。
毫無疑問,劉承祐的任[性.行.為],是后漢覆亡的直接原因。但在五代那個沒有絲毫忠誠度,皇帝如走馬燈換的勤的時代,誰也不敢把自己的性命交個他人的手里。
劉承祐的抗爭,雖然在技術上不可取,但也不失為剛烈之士也,頗有當年曹髦刺殺司馬昭,被當街刺殺的豪邁也。
《舊五代史》評價:「隱帝以尚幼之年,嗣新造之業。受命之主,德非禹、湯;輔政之臣,復非伊、呂。將欲保延洪之運,守不拔之基,固不可得也。然西摧三叛,雖僅滅于欃槍,而內稔群兇,俄自取于狼狽。自古覆宗絕祀之速者,未有如帝之甚也。噫!蓋人謀之弗臧,非天命之遽奪也。」